close
《展望秋季》凱達格蘭族 2000年前學會煉鐵 |
2006展望演講秋季系列第七場由東華大學材料系助理教授陳怡嘉主講「干將莫邪的奈米科技」,用現代科學解釋古人鑄劍,吸引全場觀眾聆聽。 |
干將、莫邪、湛廬、魚腸、巨闕都是春秋時代的名劍,削鐵如泥,這些劍其實是用現在最紅火的「奈米技術」鍛造出來的,兩千多年前的古人,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
由國科會與聯合報、公共電視、科學人雜誌、中廣公司、News98合辦,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「2006展望演講秋季系列—建構21世紀人類社會的尖端工程」,第七場由東華大學材料系助理教授陳怡嘉主講「干將莫邪的奈米科技」,用現代科學解釋古人鑄劍,充滿趣味。
陳怡嘉指出,歷史就是材料科學發展史,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,人類與野獸競爭,因為學會使用工具而打敗野獸,成為萬物之靈;晚期的尼安德塔人已會用石頭製造刀劍,但不如我們現代人祖先做得精良,最後族群消失。
進入新石器時代後,農業出現使人類不必跟野獸拚命,生活變好,開始發展古文明,而來不及進入農業時代的族群就沒落了。銅器可能是4000多年前的人類燒窯時偶爾發現金屬液體流出,冷卻後非常堅固,拿來當成武器保護人民或往外擴展領土,於是朝代、國家概念出現。
歐冶子煉劍 接近福州
兩千多年前人類進入鐵器時代,台灣雖有海峽隔絕,使用鐵器時間也差不多,陳怡嘉認為,顯然是原住民的航海技術,比我們想像的更發達,從大陸引進煉鐵技術,當時會煉鐵的凱達格蘭族因此變得強盛。
當時大陸最有名的事件,就是吳王闔閭用伍子胥為將,差點滅掉楚國;這時長江流域的楚、吳、越都很興盛,為何這些「南蠻」能和黃河流域的中原國家分庭抗禮?可能就是因為煉鐵技術的發展。
史書上記載,闔閭請干將、莫邪鑄劍,但鐵塊不熔化,丟頭髮、指甲到爐中才熔化;後來吳國另一把名劍「湛廬」流落到楚國,闔閭以此為名出兵,真正原因是楚王要請
歐冶子是越國人,煉劍的地方接近福州,陳怡嘉說,可能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就認識歐冶子。
要先知道劍怎麼壞,堵住壞的原因,就變成很強的劍。陳怡嘉表示,金屬的原子可想像為球,排列很規則,一層一層的;每一顆上層球,不會剛好放在一顆下層球的正上方,而是放在3顆下層球構成的中間凹洞。
當上層球整層往旁邊滑移,巨觀看來就是形變。若某顆上層球被推向某一方向滑移時,並沒有越過3顆下層球其中任一顆的正上方,當力量消失,這顆上層球會落回原位,就像布丁會彈回原來形狀;但若越過了,力量消失時,它會落在另外一個由3顆下層球構成凹洞,就是永久形變。
降伏強度 可用數學算
這個「剛好越過某顆下層球正上方」的力量,稱為「降伏強度」,可以用數學算出,但科學家計算出鎂的降伏強度,竟然是實際測量到的9000倍,也就是說,鎂比科學家所想像的軟太多。
原來是因為「差排滑移」,就是上層球並非整片一起往某個方向滑移,而是從被推的一側,像波浪一樣一排一排往另一側擠過去,這樣只要很小力量就能造成整片滑移。
消除差排滑移就能讓金屬強度變強,達到科學家計算出的理論降伏強度。
奈米級晶粒有另一好處,就是根本不容易出現差排,陳怡嘉說,差排就像是1排座位多了1個人,若20個座位坐21個人,不會覺得擁擠,但若3個座位要坐4個人,就太擠了,不容易發生。
如何應用到煉劍上?鐵的原子排列方式,在
煉劍加碳 傳說中頭髮
另外一種強化方式為「析出強化」,古人的技術無法使熔點太高的純鐵熔化,必須加入碳,也就是傳說中的頭髮、指甲;但這種鐵從高溫降回低溫時,很脆的含碳鐵(雪明碳鐵)會從很軟的純鐵(肥粒鐵)中析出,成為「波來鐵」,其中的雪明碳鐵會連在一起,形成片狀結構,片與片之間就很容易劈裂。
雪明碳鐵會在
麻田散鐵很脆,雖硬卻容易折斷,還需要「回火」,就是升溫到
陳怡嘉說,古人是靠「嘗試錯誤」學會鑄劍,現代人則已應用奈米技術,製造強度夠強的鎂合金或鎂鋁合金,利用重量很輕的特性減少能源消耗,像三C產品、汽車都已在使用。
李名揚【
全站熱搜